產業轉型升級,正成為鐘樓區爭先進位的惟一選擇;而轉型升級離不開智慧,“智慧鐘樓”的底色正在逐步顯現。 優化空間布局,提升轉型承載力 常州市英中電氣公司是鐘樓區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企業之一,主要生產特高壓絕緣材料。公司董事長俞英忠說,該廠投入4000萬元,用2年時間研制成功的全世界第一條高密度圓形絕緣紙板生產線投入生產,這條生產線將使原材料的利用率提高一倍,產品在全世界的市場占有率有望從過去的40%多提高到70%。而鐘樓區為企業提供的優質產業配套,更為企業快速發展夯實了基礎。 近年來,鐘樓大力度推進先進專業產業、科技產業和新興產業。今年以來,全區與各大高校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21個,建成1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明晰的轉型思路,需要明晰的空間布局做支撐。如今的鐘樓,各類創新要素競相集聚,以新閘工業園區為主的先進裝備制造業集聚區、鐘樓經濟開發區功能新材料集聚區和西林新興產業集聚區已初步形成,加上南大街現代服務和傳統服務業集聚區,鐘樓產業布局上的“3+1”模式呼之欲出。 空間布局的優化,使得優質項目獲得了更加精準到位的服務、更加完善的產業配套、更加突出的集群優勢。今年以來,鐘樓科技創業園、中海油環保新材料、裕興太陽能背材基膜、寶鋼軋輥芯棒加工中心二期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全面啟動和快速推進,為鐘樓的發展又增強了后勁。 服務海歸創業,壯大科技引領力 金荷英是扎根水處理行業30余年的著名專家,她自創的企業憑借出色表現,引起了海歸博士陳昌敏的濃厚興趣,雙方在鐘樓經濟開發區聯合組建民營高科技企業鉅岳水務環?萍加邢薰,凝聚了一支領軍型海歸創業團隊,被列入了我市的“瞪羚計劃”。 眼下,鉅岳水務全力攻堅的三大項目,個個都是填補國內空白的拳頭產品。其中多功能水質凈化裝置讓企業成為行業標準的主要起草單位;由鉅岳通過獨創的高效增氧曝氣裝置,在荊川公園開展的魚池水治理項目國慶節后就將接受市民檢驗,目標是讓水質在短時間內“清澈見底”;而他們的煤化工行業高濃度氨氮廢水治理項目,則已經獲得國家中小企業科技創新項目立項,項目完成后,只要花費幾元錢的治理成本,就能將每升廢水中的氨氮含量從3萬毫克降低到15毫克。 正如金荷英所言,海歸有尖端技術、有創新思路,可是不一定有熟知用戶需求、開拓國內市場、降低裝備成本的能力,而這一切,本土企業可以進行很好的補充。以優質本土企業吸引海歸落戶創業,成為了鐘樓區引進創新創業人才的一大法寶。除了鉅岳水務,海歸博士朱留存與鐘樓本土民企合作創辦的精瑞自動化裝備有限公司等,也成為了這種“嫁接型”創業的代表。 鐘樓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黃興威表示,相比于海歸創業的優勢,他們“水土不服”的劣勢更加不容忽視,要做好政府層面的服務工作,除了引導鼓勵海歸與本土企業對接外,更要從政策層面給予扶持。鐘樓區在全市首創區一級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以此參股創業企業,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海歸貸款融資、資金周轉等困難。目前,海歸鄭文春憑借散熱小風扇項目,已經成功獲得了江蘇銀行、鐘樓擔保公司共計100萬元的貸款額度。此外,對創投企業參股領軍型創業企業、對擔保公司為領軍型企業融資擔保進行獎勵等一系列舉措,有效解決了海歸們“融資難”的掣肘。而政府斥資千萬元購置的20套海歸公寓,和對優質海歸企業的專項購房補貼,則解決了他們生活上的后顧之憂。 眼下,鐘樓區已經有市、區兩級領軍型創業創新人才46人,有3人入選中組部“千人計劃”,3人當選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鐘樓作為“智力高地”的形象,正日漸清晰。 打造五支隊伍,增強人才支撐力 智慧鐘樓的打造,不僅僅需要高端創業人才,更離不開各行各業的精英。為此,鐘樓區提出了“五支隊伍”的建設規劃。 著眼于提高干部執政視野和服務能力,加強黨政人才隊伍建設。鐘樓區在美國、新加坡舉辦了四期境外專題培訓班、培訓干部100多人次。組織開展機關干部“每月一講”、“應知應會”等教育培訓活動,幫助干部更新觀念、拓寬思路、提升能力。 著眼于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鐘樓實施“科技型企業家培養計劃”,選送企業家赴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參加專題研修,邀請知名專家學者開展“低碳經濟”、“物聯網”等專題講座,舉辦“新能源汽車發展技術交流會”等活動,不斷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著眼于提升產業科技含量和技術水平,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鐘樓實施“專業技術人才培養計劃”和“現代服務業人才培養計劃”,加大緊缺人才和急需人才引進力度,組團赴北京、西安等地開展人才招聘活動。對列入區“316工程”的人才,有重點、有針對性地資助其開展技術攻關、科技創新項目研究。 著眼于提升企業生產能力和服務質量,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鐘樓鼓勵企業開展職業培訓,充分發揮區域內技師學校、職業學校及各類培訓機構的作用,采取校企合作、定向培訓等方式,培養企業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著眼于提高社會服務水平和維護穩定,加強社會與政法工作人才隊伍建設。鐘樓加強政法與社會工作人才隊伍職業化、專業化建設,加強業務知識、技術要求等培訓力度。服務“幸福鐘樓”建設,在拆遷、調解等工作中,合理運用市場化配置和政府調控手段,健全激勵機制,發現和培養了一大批以王瑛、夏戈為代表的結構合理、素質優良、能吃苦、善于做群眾工作的政法與社會工作人才。(李國瑞 朱雅萍)
摘自 2010年10月7日《常州日報》 |